志愿填報的三個基本原則(下):學校與專業哪個優先?城市可能更為重要

  • 來源:中國教育在線
  • 作者:陳志文
  • 2022-07-06

微信圖片_20220705154908.jpg



非常優秀的孩子,學校優先,一般孩子,還是專業優先。


【核心原則二】

學校,為什么學校比專業更重要?

  常見問題:學校優先還是專業優先?認真讀完,你就有明確答案了:非常優秀的孩子,學校優先,一般孩子,還是專業優先

  上篇講到專業,核心就是說,學什么不干什么是一個普遍現象,干什么也未必非要學什么,更何況17/18歲,很多事情還沒有想清楚,因此,我們不必糾結于某個專業。在你分數有優勢,還有選擇權的情況下,一般學校優先,不必過度糾結專業。

  為什么?

  1、學校優先,因為就業歧視客觀存在,各種招聘中對畢業學校有嚴格要求

  把學校放在優先位置,不僅僅是因為學什么并不決定你一定做什么,更主要的原因是,現在的招聘動輒就講究是什么學校畢業的,我們不得不面對這個客觀現實,否則連競爭的資格都沒有了。

  20年前的大擴招,讓高等教育邁入快速發展的軌道。2021年全國高校招生1001萬人,是擴招前的10倍,毛入學率達到了57.8%,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邁入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人口大國。今年大學畢業生1076萬,回國留學生應該也超過了60萬人,合計超過1100余萬,幾乎占到我們新增勞動力的80%。

  英雄不問出處,但在人人都是大學生的今天,孩子的出身,即畢業于哪所學校,成了很多企業在招聘中初篩的第一道門檻。如果沒有這個身份,簡歷都投不進去,我們連競爭的機會都沒有。

  去年某著 名互聯網企業在招聘中拒絕了一位上海交大的博士,而原因僅僅是因為其本科是雙非高校,就是鮮活的一例??闯錾硎清e誤的,甚至違法,教育部以及國家相關部門三令五申,要求不得設置招聘門檻,不得看出身,但各種用人單位,甚至包括各級政府部門都熟視無睹。

  2018年石家莊推出人才引進16條中明確認定標準:畢業于38所高校的畢業生都屬于石家莊需要的人才(實際就是985高校減去一個國防科大),買房子不限購,還給補貼,租房子也一樣補貼,甚至坐地鐵、逛旅游景點都免票。

  2018年,上海調整落戶政策,對部分優秀人才直接引進,不再排隊算積分,而核心標準就是北大清華的應屆本科畢業生。注意,清華北大的碩士、博士也沒用,必須是應屆本科畢業生。背后的原因其實也簡單,清華大學一年招的本科生僅有3800人,但研究生卻高達9000余人。在上海有關方面看來,含金量是不一樣的。

  選調生更是嚴格限定了畢業學校。我們的組織部門為培養后備干部,推出了選調生制度,即選拔優秀大學畢業生從基層干起,為未來儲備優秀干部,可以說是公務員里面的“精華”。2019年山東400余名省級定向選調生指標,直接給北大清華定向60名,另外的指標只有20所高校畢業生有報名資格。江蘇省對于選調生資格則限定在15所985高校,上海市則限定在10所985高校畢業生。

  今年各省市對入圍學校范圍稍有擴大,但仍然聚焦少數985與行業頂 尖211高校。

  不只是社會企業,體制內單位,外企也同樣。INTEL在中國的招聘,簡歷投遞時,畢業學校只分了3種:985、211和其他。

  我們堅決反對就業歧視,但現實很殘酷。如果不是畢業于這些學校,我們都沒有資格去應聘。

  2、學校優先,還有一個原因,著 名高校所提供的軟環境是一般高校難以企及的,這包括學習發展機會,周圍同學與老師的直接或間接影響等等。

  3、學校優先,有一個重要原因,就是本科出身是我們一輩子的標簽,無法改變,但是專業上我們卻有廣泛的調整機會,而且越交叉,越有優勢。

  因此,在你的分數有優勢,可以選擇的背景下,我們應該首先考慮學校,而不是專業。

  4、注意,這里說的學校優先,主要是指社會上就業設置的門檻學校,而不是一本二本。

  這些門檻主要就是三個,985、211、雙一流(客觀介紹社會現狀,無關本人觀點)。

  985、211是一個確定的名單,分別涉及39所高校(985),和116所高校(211),二者是包含關系,即985均是211。

  2017年國家正式推出雙一流建設高校,但在社會上各種各樣的用人評價標準中,還在廣泛使用著985和211的尺子。今年強基計劃試點擴展至39所高校,實際上就是按985的尺子增加了3所高校。

  2017年正式推出的雙一流共涉及140所高校(其中“雙黃蛋”均按兩個學校計算),大家可能不熟悉。簡單講,就是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。一流大學簡單可以類比為過去的985,事實上就是原來的985加上3所新入圍高校構成的,這三所分別是鄭州大學,云南大學和新疆大學。而一流學科高校等于原211高校加25所高校構成,這25所高校主要是由學科特色特別突出的高校構成,綜合性的大學其實只有寧波大學與河南大學。雙一流的引導目的是很明確的,希望高校不再大而全,而是突出特色。

  根據原來的規劃,雙一流實施動態調整,有進有出,也就是說,有可能你進入的時候是雙一流,但畢業時卻不是了。有什么辦法?努力考更高的分數就是了,排名靠前的雙一流大學永遠是最保險的。

  今年,第二期雙一流高校名單公布,規則變化比較大,并沒有按原來的學校與學科兩個層次去區分,更強調了學科,而沒有再提一流高校的說法。值得關注的是,此次新一輪雙一流名單,更多的是做了加法,增加了7所高校,比如山西大學、南方科大等。

  雖然沒有做減法,但對15所學校的相關學科掛了警示黃牌,值得大家關注這個變化,下一輪這15所高校中部分被摘牌應該是大概率事件。

  5、必須澄清的一個誤導:一本二本是不必太在意的門檻,因為從來就不是用人門檻。

  一本二本本來只是招生流程中的概念,即第一批,第二批,并非嚴格的學校等級質量劃分,但最后因為種種原因,尤其是有中學以此評價升學質量,評價老師,于是逐漸成了一個質量概念。

  每個省一本二本的名單都是不同的,也就是說,全國從來就沒有過一本二本的確定名單,因此絕大多數用人單位也無法設立這個門檻。有很多高校既在一本招生,也在二本招生,我們如何界定這個高校是一本還是二本?很多地方學校在本省是一本招生,但在外省就只能是二本招生,這算幾本學校?北大多年前在北京招生時,其護理專業曾屬于二本,我們難道說北大是二本高校?

  伴隨新高考的推行,錄取上不分批次,未來一本二本的概念則徹底消亡了。因此,我們沒有必要說因為這個學校是一本,就放棄自己心儀的專業,這是沒有必要的。

  6、對于一般雙非普通學校,如何選擇判斷?

  第一就是看歷史。教育是講積淀的,現在的2000多所普通高校中,大概65%是大擴招的產物,校史才20年左右;本科高校中,60%以上的高校本科歷史也不足20年,因此,可以從這個角度做一個判斷。

  還有就是學校過去的隸屬關系,部委學校。90年代末因為高校管理調整,大量部屬高?;蜣D交教育部,或下放地方政府,那些轉入教育部的基本發展都比較順利,下放地方尤其是經濟欠發達地區的高校,因為種種原因逐漸沒落。這類學校其實都有厚重的歷史積淀,學風校風總體都不錯,值得選擇。

  第二,就是看推免資格。目前有推免資格的高校大約是366所,遠遠高于雙一流、985、211的數量。之所以給這些學校推免資格,都應該是經過專家的客觀評價的,多數是值得信任的,至少,在這些高校想讀研時,有機會參與推免,會省很多事。

  第三,應該高度重視一批中外合辦學校與特殊辦學機制高校。這些學校大致分為兩類:

  一類是中外合作辦學性質的,比如深圳的香港中文大學、上海紐約大學、寧波諾丁漢大學等。

  還有一類是近年以新的體制舉辦的學校,如深圳的南方科技大學以及上??萍即髮W、西湖大學等。

  這些學??赡軞v史并不長,但因為不同的體制、強大的資金投入、優秀的舉辦者,讓這些學校迅速發展,值得考慮。

  最后再強調一下,我說學校優先的前提,是這個學校值得你放棄專業。對于大部分只能選擇普通高?;蛘吒呗毟邔5耐瑢W,還是以專業優先。

  一個重要原因是這個層面的多數學校之間區別比較小,沒有必要為此放棄專業的考慮;同時,處于這個層面的同學,大部分跨學科學習能力,即轉行的能力不足,就踏踏實實學一個喜歡的專業就好。

【核心原則三】

地域,或者說讀書的城市選擇很重要

  常見問題:到西部上一個985、211,還是到北京上海上一個普通學校?同樣,建議大家看完就有答案了,只是答案不唯一

  到哪里讀書的問題,我認為在很多時候比學校和專業都重要,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擺在優先位置,可以考慮放棄專業與學校。中國目前東西部差距較大,城鄉差距也較大,這不僅僅是硬件差距問題,還是意識文化等軟環境的問題,更主要的是發展機會的問題。

  1、原則上講,我們最好選擇到東部,到大城市去讀書

  首先是見世面的問題。試想,我們從一個小鄉村到了省會城市,到了北京上海,對社會、國家和世界的判斷看法都會改變,對自己的認知、發展定位也會隨之變化。從這個角度講,我們非常有必要見見世面。甚至可以說,見多大世面,做多大事情。

  第二是發展機會的問題。大學生就業,往往有就近原則,因此一個城市的就業前景,需求是否旺盛都是很重要的。在東部,在大城市,不僅發展機會多,而且競爭比較規范,公平公正,受人情關系干擾較少,這是一些落后地方比較欠缺的。

  第三是教育質量的不同。一般來說,對同一層次的高校而言,發達地區的教育質量也會高出一截。比如上海的高校,明顯比其他地區的高校質量要高,這是和上海的整體社會發展水平直接相關的。

  2、不同的人生發展定位,有不同的城市選擇策略

  當然,對于這個問題,只是一個原則意見,我們需要根據不同的情況與發展定位,做出自己恰當的選擇,并非所有孩子都應該,需要去發達地區。

  比如,如果我有一個兒子,從小在北京長大,我又對他有較高的發展期望,那么對于他來說,第一位就不再是見世面,而是離開北京歷練了。如果他的分數可以上一個蘭州大學或者西北農林科技大學,但到了東部只能上個普通211,或者更差的學校,我會毫不猶豫地把他送到西部著 名大學讀書。不僅僅因為這些學校本來就非常好,在未來的社會競爭中,至少先解決了一個學校門檻問題。更因為他需要到西部去歷練、淬煉,才能讓他走得更遠。

  但如果我有的是一個女兒,我只希望她有一個安穩的人生,那么我可能會選擇送她去長三角讀一個普通學校,未來做一個賢妻良母;

  但如果我對女兒的定位是成為一個有偉大成就的人,那我可能會堅定送她去西部著 名大學讀書,道理同上。

  當然,如果我的孩子來自西部的小山村小縣城,我可能優先考慮送孩子去大城市,去東部發達地區,特別是北京上海深圳杭州讀書,目的是給他開闊眼界,爭取更多的發展機會。

  但是,如果我給孩子定位的是走體制內,我可能堅定在西部選一所985、211,首先解決進入體制內的身份門檻問題,比如選調生資格。

  以上都是站在小老百姓角度談的,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考慮,核心在于你想要什么。從這個角度,我更欣賞和支持那些胸懷大我,積極參與到西部落后地區建設的優秀畢業生,他們一樣能在國家的發展中找到自己的機會,最后實現更偉大的事業。

  3、具體的城市選擇策略建議

  在具體的城市選擇上,北京、上海毫無疑問是第一層次的,東部、南部省會以及廈門、青島、蘇州、寧波等都是值得我們重點考慮的。

  有一些大區中心城市也值得特別考慮,如華中的武漢,西北的西安,西南的成都、重慶等。這些大區中心城市因為歷史原因,高校云集,也往往是當地經濟發展的重鎮,會給我們帶來全方位的收益。尤其是重慶,成都等新一線城市。

  除了這些城市,有一個城市我特別推薦,這就是深圳。從大學角度看,深圳目前沒有特別突出的大學,但深圳高等教育發展速度非???。2017年,深圳在高等教育的投入超過了北京、上海的總和。在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視與強大投入下,我相信深圳將很快會出現一批一流高校。

  推薦深圳,更重要的是發展機會多。和北京、上海相比,深圳未來發展空間與想象空間更大,騰訊、華為、大疆等高科技企業在深圳密集崛起是有原因的。

  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,沒有哪個城市比深圳更包容了。這座城市因為歷史的原因,99%的深圳人都是外地人,也更年輕。這種包容文化將會給更多有志青年提供更大發展機會。

  事實上,最 新一期雙一流名單公布,廣東高校成為最大贏家,入圍數量增長明顯。近期伴隨大灣區建設,一批新的高校也紛紛設立,選擇范圍更廣泛了,未來預期更值得期待。

志愿填報的三個步驟

  1、先思考第一個問題,你想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?這是我們選擇的出發點。

  在把“專業、學校、城市”三個原則問題搞明白后,每一個人就需要認真想一想,未來究竟想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?想有一番大作為,還是小富即安,追求平穩的生活?這是我們選擇的出發點。

  2、確定發展定位后,就可以在這三個原則中,確定哪個是優先順序,初步劃定學校和專業范圍。

  其實,你的分數實際上早已經限定了你的選擇。但到底優先哪個,這些都需要根據你的發展定位來確定優先順序。

  比如你考慮的是地區優先,那么你就需要把城市列在第一位,北京、上海,南京、杭州等。

  同時,如果你還想至少上一個211,那么可以選擇的學校非常有限,而專業更無從保障了。當然,如果你把專業列為第二考慮,那你可以選擇的學校就會多很多。

  自己的發展定位一定不能忘。比如你的分數決定了你只能在北京、上海讀一個普通高校,而在西部可以上一個211,甚至985,志愿填報時就看你把哪些因素放在第一位。

  比如說你未來想考公務員,追求相對安穩生活,那不妨去西部讀一個985或者雙一流,至少未來進入體制內的門檻問題就解決了。當然,能否考上是另一回事。

  如果你想搏一把,闖蕩一番,那當然是考慮去東部高校,選擇一個有想象空間的城市。在可以保證城市的前提下,你就可以選擇自己相對喜歡的專業了。這個城市里處于同一層次的學校,比如同為省屬高校,宏觀上區別不會大大,不必太糾結。

  3、查看歷史錄取數據,即分數線確定最后名單。

  有了一個大致的思路后,在具體學校與專業的確定上,無論是高校,還是各類機構,都會提供學校的歷史錄取分數線。對照近三年的分數和位次,基本就可以判斷出自己能上哪一類學校了。

  不過看分數或位次變化時,要注意大小年的變化,更值得參考借鑒的不是前一年,而是頭兩年的那個分數。

  目前這方面的軟件應用也很多,有收費的,也有免費的,輸入一個分數位次,基本就可以出來一個大概了。如果你有目標學校,則可以到學校網站上仔細核對,數據也更為可靠。

志愿填報中的四個重要提醒

  在所有的填報環節,我想特別提醒四件事情。

  1、這是生涯規劃,不是菜市場買菜,沒有原則地追求分數最大化是最愚蠢的填報

  不要沒有原則地追求分數價值最大化。大量家長和學生普遍犯的錯誤就是追求分數價值的最大化,總想用600的分數上所謂605分的學?;蛘邔I,如果上了598分的學校,就覺得自己吃虧了。

  報志愿不是去菜市場買白菜,而是生涯規劃,是人生的路徑選擇。我們首先要考慮的是,它是不是我想要的,是不是我人生的發展方向,否則再高明的算計都是吃虧,南轅北轍。遺憾的是,在志愿填報時,無論從業者還是家長、考生,都不由自主地卷入其中,都在盲目追求著分數的最大化,追求面子的最大化,忘記了自己的目的。

  2、與孩子發生沖突時,尊重孩子的選擇

  第二,志愿填報父母需要積極引導、參與,但當和孩子發生嚴重沖突時,即便覺得孩子是錯的,也請尊重孩子的意見,避免社會歸因現象出現。

  未來一旦孩子學習發展不順,很容易出現歸因的現象,即怪罪別人,動輒抱怨“都是因為你當初非要讓我讀XX專業,都怪你當初非讓我讀XX大學”。一旦出現這種情況,孩子內心是放棄的,這對于家長與孩子都是一場難以挽回的噩夢。

  對于孩子暫時的“錯誤”選擇,我們不必驚慌。成長就是一個跟頭接著一個跟頭,這是他成長的一部分,更重要的是,當他意識到問題時,他會積極主動地找解決辦法,而不是抱怨你,這才能實現真正的獨立。

  3、這是孩子的人生規劃,不宜只是簡單把規劃委托給別人

  第三,術業有專攻,我們可以請教專業人士,但最后務必讓孩子深度參與。在搞清楚問題的基礎上,結合自己的情況與需要,做出適合的選擇。如果只是簡單出一筆錢,委托別人做出一個方案,這實際是不負責任的。孩子自己的人生,怎么可以簡單交給別人去處理?

  孩子讀書10余年,其實很少有時間認真思考人生的發展。未來想干什么?想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?這是一次難得的成長與教育機會,家長可以請來專家、老師、優秀的學長學姐,和孩子一起探討。

  雖然說沒有一個人的人生是規劃出來的,但對人生發展的思考是不可或缺的,我們絕不要把這次難得的成長機會簡單扔給別人。

  4、不宜過度放大孩子興趣的決定性,興趣往往是不靠譜的

  第四,在志愿填報時,我們經常喜歡強調孩子的興趣愛好,我想特別提醒,我們需要重視孩子的興趣愛好,但不宜過度放大。

  興趣往往是不靠譜的東西,現實與市場需求是不關注興趣的。

  前面已經講過,孩子的興趣是多變的,把一個重大人生決策建立在一個不斷變化的基礎之上,顯然是存在問題的。還有一個原因,興趣往往是偷懶的合理借口,很多孩子不變的一個興趣就是玩游戲,我們是否支持、尊重?

  因此,我們需要尊重孩子興趣愛好,但不宜過度強調甚至依賴孩子的興趣,需要理性引導,然后再說尊重。如果孩子說喜歡某個專業,至少要找到懂這個專業的人,讓孩子詳細了解一下是不是真跟他想的一樣。事實上,很多孩子對某個專業的認識,僅僅局限于專業的名字。在幻想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喜歡,往往是空中樓閣。

新高考地區如何報志愿?

從報學校到報專業,注意兩個邊界原則

  在新高考地區,之前講的專業,學校,地域三原則都適用,也是核心。但我們需要根據新高考志愿填報規則進行調整。

  我們先科普一下新高考志愿填報的底層邏輯。

  1、新高考改革在志愿填報上更強調專業,同時簡化批次,賦予學生更大選擇。

  首先,志愿填報從過去的“學校+專業”模式變為“專業+學?!蹦J?,簡單說,就是從報學校,變為報專業,尤其是3+3地區尤為突出。

  過去高考報志愿是先填學校,再報這個學校的6個或5個專業。而現在則是先考慮專業,再考慮學校。打個比方,如果你想報計算機專業,理論上可以填40多個甚至80多個計算機專業:1、計算機,清華;2、計算機,北大;3、計算機,華中科大等等。

  當然,最后各地并沒有完全按這個,上海等地則平衡了專業與學校,沒有絕 對按專業,更接近于原來的報考邏輯,我們下面再講。

  其次,填報數量大幅增加,更強調學生選學校,合并批次,一二本退出歷史舞臺。

  在技術環節上,不再是搞6個一志愿之類,而是徹底放大學生的權利。除上海是報24個志愿外,其他改革地區大多是報45個左右的志愿,浙江為80多個,山東是96個,遼寧則高達110多個。

  同時,在錄取批次的安排上,新高考改革地區均簡化了批次安排,基本上采取本科+??苾啥蔚哪J?,一本、二本徹底成為一個歷史概念,退出歷史舞臺。

  2、新高考的志愿填報基本演化為“專業/專業大類”與“專業組”兩種模式。

  以專業為核心報考,一所高校在一個地方少則幾個人,多則十余人,與過去的招生方式相比,就容易出現事實上一所高校在一個省只招幾個人的現象,導致無人敢報考。在高考改革的實踐中,為應對各種復雜的問題,尤其是報考的問題,學校只能合并同類項,而無法絕 對按專業選報。

  同時,也考慮學校培養對知識結構的需要(選科五花八門,不選就不學,造成考生知識結構畸形,給學校培養造成困難),高校在制定填報規則時,基本演化為兩種模式,一個是平行到專業(大類),一個是平行到專業組。我用“人話”解釋一下這個變化:

  第一種,按專業或專業大類報志愿。

  前面我們已經用計算機舉過例子,學生可以填報不同高校的同一專業。但在現實操作中,許多高校不是拿單個專業出來招生,而是把學校的所有專業分為幾個大類。

  這種分類,一般情況下是按照相近原則,比如電子信息、計算機、網絡等歸為一個大類,文史哲歸為一個大類。有些理工科為主的學校,則把所有文科歸為一個人文專業大類。學生被錄取到某個大類后,要在大學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,再進行二次分配,到大類中的某個專業進行學習。

  填報時,一所院校的一個專業(類)就是一條志愿,實行平行志愿投檔。這種游戲規則下,填報志愿個數比較多,一般都在40個以上,沒有調劑之說,學生不必擔心被調劑到沒有填報的專業或專業大類。

  第二種,按照院校專業組報志愿。

  這種做法更接近原來老高考報考模式,是把一所高校的所有專業分成幾組,在一個組內,各個專業要求的選考科目都是一樣的。當然,并非所有選考要求一樣的專業都歸在一個組里,學校往往根據需要,把選考科目要求一樣的專業會分成不同的組。

  填報志愿時,一個院校專業組即為一個志愿,每個志愿即這個專業組里可以填報多個專業,可以選擇調劑或不調劑,調劑限于同一個專業組內,也是平行志愿投檔。

  這種游戲規則下,一個組里的專業,差距有可能比較大。一些學校往往借此把熱門專業與冷門專業放到一個組里,希望用熱門專業帶冷門專業。2021年中山大學計算機類中,既有人工智能,軟件工程,也有土木,水利、海洋等專業,備受爭議。

  這種填報規則下,不得不注意專業的二次分配問題。

  無論是專業或專業大類,還是專業組,各高校在各地的招生專業(大類或組)數大幅下降。比如清華大學在浙江就合并為7個大類招生(不含美院),北航雖然有60多個專業,但在新高考改革地區,也僅有5、6個大類招生。

  這兩種填報模式,主要目的是為了解決考生不敢報考的問題,也簡化了報考的復雜程度。但不足之處在于,都面臨專業的二次分配問題。對于專業大類,一般在入校一年后進行專業的二次分配。專業組則需要在填報時就在專業組中填寫服從調劑或不服從調劑。

  3、新高考改革地區志愿填報,務必注意兩個原則或者說邊界。

  新高考的志愿填報表面上看變復雜了,比如最多的需要報100多個志愿,超過了很多家長的認知水平。

  但高校為了保護考生利益,吸引考生報考,都做了“包包子”的應對,即所謂平行到專業大類與專業組的做法,把原來復雜的志愿填報簡單化了。多數省市可以一次報40個以上的志愿(上海最少,僅有24個),又搞平行志愿,即從高到低分數最大化的投檔做法,和老高考志愿填報相比,強調專業,填報數量又多,考生擁有了絕 對的主動權,報考風險大幅減少,志愿滿足率往往逼近99%。

  但在這種新的規則下,我們尤其需要注意其中的變化,不能用老高考思維處理新高考志愿填報。這其中主要把握兩個原則。

  第一,首先想清楚自己想要什么。在自己的分數范圍內,每一個考生的選擇其實都是有限的,這時務必把自己最想去、可能去的專業與學校想清楚,都寫進去,寫到前面。大家想想,幾十個志愿,足以覆蓋所有可能的學校專業了。不必過于精準算計基本就可以涵蓋,風險大幅減少,這是新高考的一大優勢。

  第二,我們也務必想清楚自己的負面清單,不要填寫進去。新高考一般不分一批、二批,只分本科與???,一次填報一次錄取。因此,千萬不要因為志愿沒有填滿就瞎填,把自己不想去的也填上去。

  2017年新高考第一年在浙江落地,就出現了97個一段考生被錄取進獨立學院(三本)的現象,原因就是一些考生為了不讓志愿空著,前面填的太高,未被錄取,后面的又太低,最后被錄入三本院校。

為助力考生“慧填志愿,上好大學”,8月6日,育路通聯合國內多所大學在武漢職業技術學院(東區)舉辦第21屆湖北高招會·??茖鲎稍儠?,名校面對面,咨詢零距離,咨詢會現場特設志愿填報專家報告會,專家手把手指導考生填好志愿,上好大學。獲取更多相關資訊請關注育路通官網、官方微信公眾號或“湖北升學通”微信公眾號!


微信圖片_20220705085113.png

聲明:文章轉自中國教育在線,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網站轉載僅為信息傳播,非商業盈利目的,如有版權主張,請聯系網站管理員。 


1287

好文章,需要您的鼓勵

參與評論
請回復有價值的信息,謝謝!
日韩中文人妻无码不卡@日韩中文无线码免�?@日韩中文字幕高清在线@日韩中文字幕精品一�?@日韩中文字幕理论在线